現代物流管理概論
-
【作 者】翟學智 等編著
【I S B N 】978-7-5084-2900-7
【責任編輯】宋俊娥
【適用讀者群】本科
【出版時間】2008-09-01
【開 本】16開本
【裝幀信息】平裝(光膜)
【版 次】第1版
【頁 數】236
【千字數】
【印 張】
【定 價】¥22
【叢 書】21世紀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管理系列教材
【備注信息】
簡介
本書特色
前言
章節列表
精彩閱讀
下載資源
相關圖書
物流作為第三利潤源,對于企業的運營與管理,乃至社會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物流與物流管理的發展;第二部分介紹包裝、流通加工,存儲,裝卸,運輸,配送和物流信息等物流職能活動;第三部分介紹了物流戰略管理,物流管理組織,物流基礎管理工作。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本專科學生的教材,也可供物流工作者作為自學用書。
內容分為三篇。第一篇緒論,包括物流與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的發展,物流管理的最新發展趨勢。第二篇物流的職能,包括包裝,流通加工,儲存,裝卸,運輸,配送和物流信息。第三篇戰略與組織,包括物流戰略管理,物流組織,物流企業基礎管理工作。
圍繞管理,探討物流合理化,內容力求精簡
隨著市場狀態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特別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需求的個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且表現出復雜、多樣化的特征,由此帶來生產方式由主宰工業經濟時代的大量生產轉向快速反應市場的批量定制方式。這又進一步帶來管理方式的變化,由注重生產轉向注重銷售,而且由集中在確定價格、包裝和打開銷路混合成的銷售活動轉向集中在分配和送貨業務。隨著精細化管理的到來,物流的重要性逐漸被認知,被稱之為“第三利潤源”,物流與物流管理的作用日益凸現。
我國政府一直關注和支持物流業的發展。2001年,第一次由原國家經貿委等六部門聯合出臺了原則性的指導意見一《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近20年我國的物流業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發展,商務部統計顯示,2003年我國國內物流業實現增加值為78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5%。物流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為68%,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0.9%,成為拉動GDP增長和第三產業發展的穩定因素。2003年,國內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5594億元,增長11.3%,占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3.1%,占同期第三產業投資的21.1%。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一季度,我國社會物流貨物總額達821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1.7%。2004年8月5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公安部、鐵道部、交通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民航總局和工商總局等九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我國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意見》,強調加強物流標準化、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強對物流從業人員的培訓等物流發展中的基礎性工作。所有這些都預示著我國物流發展新時期的到來。
我們編寫此書的目的,是想在新的形勢下為物流人才的培養和物流管理的發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本書的內容分為三篇。第一篇緒論,包括物流與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的發展,物流管理的最新發展趨勢,共3章內容。第二篇物流的職能,包括包裝,流通加工,儲存,裝卸,運輸,配送和物流信息,共7章內容。第三篇戰略與組織,包括物流戰略管理,物流組織,物流企業基礎管理工作,共3章內容。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本專科學生的教材,也可供物流工作者作為自學用書。為便于讀者學習(特別是自學),每章均配有練習題,并配有參考答案。
本書的特點是:圍繞管理,探討物流合理化,內容力求精簡。
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在物流管理運作、資料提供等方面,得到了天津保稅區岡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建忠先生的鼎立相助;天津商學院管理學院的王強老師,在寫作大綱的制訂、調整,以及資料收集方面的也給予了大力幫助;還得到了天津商學院管理學院物流教研室主任杜培楓博士、孫德明老師的大力協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編寫的過程中,閱讀、參考了許多國內外學者、專家的著作及研究成果,受益匪淺,在此一并致謝。
由于作者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朋友不吝賜教,以便改進和提高。
編 者
2005年2月
前言
第一篇 緒論
第1章 物流與物流管理 2
1.1 物流概述 2
1.1.1 物流的含義 3
1.1.2 物流的三要素 4
1.1.3 物流的功能 5
1.1.4 物流活動的分類 7
1.2 物流信息概述 10
1.2.1 物流信息的構成及功能 10
1.2.2 物流信息的特征 10
1.3 物流管理 11
1.3.1 物流管理概述 11
1.3.2 物流管理的內容 12
1.3.3 物流管理的階段 14
小結 15
練習題 16
第2章 物流管理的發展 18
2.1 美國物流管理的發展 18
2.1.1 物流理論體系的形成與實踐推廣階段 19
2.1.2 物流理論的成熟與物流管理的現代化階段 19
2.1.3 物流理論、實踐的縱深化發展階段 20
2.2 日本物流管理的發展 21
2.2.1 物流概念的導入與形成 21
2.2.2 物流近代化 22
2.2.3 物流合理化 23
2.2.4 物流的縱深化 24
2.3 中國物流管理的發展 25
2.3.1 物流初期發展階段 26
2.3.2 物流停滯階段 26
2.3.3 物流較快發展階段 26
2.3.4 現代物流起步階段 27
小結 27
練習題 28
第3章 物流管理的最新發展趨勢 30
3.1 第三方物流 31
3.1.1 第三方物流概念 31
3.1.2 第三方物流的產生和發展 32
3.1.3 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類型 34
3.1.4 第三方物流的基本特征 34
3.1.5 第三方物流的優勢 35
3.1.6 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狀況 36
3.2 全球化物流 37
3.2.1 物流全球化的背景 37
3.2.2 全球物流的基本活動 38
3.2.3 全球物流的特征 40
3.2.4 全球物流組織與管理 43
3.3 綠色物流 45
3.3.1 物流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45
3.3.2 綠色物流的興起 46
3.3.3 綠色物流的理論基礎 47
3.3.4 政府規制與綠色物流 47
3.3.5 企業發展綠色物流的途徑 49
3.3.6 再生資源物流 49
3.3.7 廢棄物物流 53
3.4 供應鏈管理 55
3.4.1 供應鏈概述 55
3.4.2 供應鏈管理 57
3.4.3 供應鏈物流管理 58
3.4.4 供應鏈物流管理的方法 59
小結 62
練習題 62
第二篇 物流的職能
第4章 包裝 66
4.1 包裝的功能 67
4.1.1 保護功能 67
4.1.2 便于處理 67
4.1.3 促進銷售 68
4.2 包裝的分類 68
4.2.1 按包裝功能不同分類 68
4.2.2 按運輸工具不同分類 69
4.2.3 按形態分類 69
4.2.4 按包裝方法分類 70
4.2.5 按包裝材料分類 70
4.2.6 按包裝使用次數分類 70
4.2.7 按包裝商品種類劃分 70
4.3 包裝材料 70
4.3.1 紙包裝材料 70
4.3.2 木制包裝材料 71
4.3.3 塑料制品包裝材料 71
4.3.4 金屬包裝材料 72
4.3.5 纖維包裝材料 72
4.3.6 陶瓷與玻璃包裝材料 72
4.3.7 合成樹脂包裝材料 72
4.3.8 復合包裝材料 72
4.3.9 草制包裝材料 73
4.4 包裝技術 73
4.4.1 緩沖包裝技術(防震包裝技術) 73
4.4.2 防水包裝技術 73
4.4.3 防潮包裝技術 74
4.4.4 防銹包裝技術 74
4.4.5 防霉包裝技術 74
4.5 包裝機械 74
4.5.1 包裝機械的作用 75
4.5.2 包裝機械的分類 75
4.5.3 常用包裝機械 76
4.6 包裝合理化 76
4.6.1 包裝尺寸標準化 76
4.6.2 包裝作業機械化 77
4.6.3 包裝輕薄化 77
4.6.4 包裝單位大型化 77
4.6.5 包裝成本低廉化 77
4.6.6 包裝材料的資源節省化 78
4.6.7 包裝的特色化 78
小結 78
練習題 78
第5章 流通加工 80
5.1 流通加工概述 81
5.1.1 流通加工的概念 81
5.1.2 流通加工的作用 81
5.1.3 流通加工的類型 82
5.2 流通加工的形式 83
5.2.1 生鮮食品的流通加工 83
5.2.2 水泥熟料的流通加工 83
5.2.3 機電產品的組裝加工 83
5.2.4 鋼板剪板及下料加工 84
5.2.5 木材的流通加工 84
5.2.6 煤炭及其他燃料的流通加工 84
5.2.7 平板玻璃的流通加工 85
5.2.8 加工定制 85
5.3 流通加工的管理 85
5.3.1 流通加工的投資管理 85
5.3.2 流通加工的生產管理 86
5.3.3 流通加工的質量管理 86
5.3.4 流通加工中心的布局 86
5.4 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86
5.4.1 不合理流通加工的形式 86
5.4.2 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88
小結 88
練習題 89
第6章 儲存 91
6.1 儲存概述 91
6.1.1 儲存的功能 92
6.1.2 儲存的方式 93
6.2 儲存的業務管理 95
6.2.1 入庫管理 95
6.2.2 在庫管理 96
6.2.3 出庫管理 96
6.3 儲存的合理化 97
6.3.1 合理化原則 97
6.3.2 儲存管理現代化 98
小結 99
練習題 99
第7章 裝卸 102
7.1 裝卸概述 102
7.1.1 裝卸的特點 103
7.1.2 裝卸的類型 104
7.2 裝卸的基本內容 105
7.2.1 裝卸物分類 105
7.2.2 設施布置 107
7.2.3 移動 108
7.2.4 圖表化 109
7.2.5 初步方案設計與比較 109
7.2.6 詳細方案的設計 110
7.3 裝卸機械 110
7.3.1 主要裝卸機械 110
7.3.2 裝卸機械的選擇 112
7.4 裝卸的合理化 112
7.4.1 防止無效裝卸 112
7.4.2 充分利用重力或消除重力影響,進行少消耗的裝卸 113
7.4.3 充分利用機械,實現“規模裝卸” 113
7.4.4 提高物的裝卸活性 113
7.4.5 制度建設 114
小結 114
練習題 115
第8章 運輸 117
8.1 運輸概述 117
8.1.1 貨物的分類 117
8.1.2 運輸的地位 118
8.2 運輸方式的類型 118
8.2.1 按運輸設備及運輸工具分類 118
8.2.2 按照運輸線路分類 120
8.2.3 按照運輸的作用分類 121
8.2.4 按照運輸的協作程度分類 121
8.3 運輸合理化 121
8.3.1 影響合理運輸的主要因素 121
8.3.2 不合理運輸的表現形式 122
8.3.3 運輸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123
小結 125
練習題 125
第9章 配送 127
9.1 配送概述 128
9.1.1 配送的含義及特征 128
9.1.2 配送的要素 129
9.1.3 配送的作用 130
9.2 配送的類型 132
9.2.1 按配送組織者分類 132
9.2.2 按照配送對象的種類和數量進行分類 133
9.2.3 按照時間和數量差別進行分類 134
9.2.4 按照加工程度分類 135
9.2.5 按照配送企業的業務關系分類 135
9.3 配送合理化 136
9.3.1 不合理配送的表現形式 136
9.3.2 配送合理化的判斷標志 136
9.3.3 配送合理化的措施 138
9.4 配送中心 139
9.4.1 配送中心的含義與功能 139
9.4.2 配送中心的類型 141
小結 143
練習題 143
第10章 物流信息 146
10.1 物流信息技術 146
10.1.1 條形碼技術 146
10.1.2 電子數據交換技術 147
10.1.3 電子自動訂貨系統 148
10.1.4 銷售時點信息系統 149
10.2 物流信息系統的管理 149
10.2.1 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定義及其功能 149
10.2.2 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 150
小結 151
練習題 151
第三篇 戰略與組織
第11章 物流戰略管理 154
11.1 物流環境的變化及對物流管理的影響 154
11.1.1 物流環境變化 154
11.1.2 物流環境變化對物流管理的影響 157
11.2 物流戰略 158
11.2.1 物流戰略管理的過程 158
11.2.2 物流戰略的內容 160
11.2.3 物流戰略的層次 160
11.3 物流企業經營戰略類型 161
11.3.1 物流企業的類型 161
11.3.2 物流企業經營戰略類型 162
11.4 物流服務 164
11.4.1 物流服務概述 164
11.4.2 物流服務原則 166
11.4.3 物流服務能力 167
小結 169
練習題 170
第12章 物流組織 172
12.1 概述 172
12.1.1 物流組織的發展 172
12.1.2 物流組織的影響因素 174
12.1.3 物流組織管理的原則 175
12.2 物流組織的類型 176
12.2.1 依附型組織結構 176
12.2.2 獨立型組織結構 180
小結 182
練習題 182
第13章 物流企業基礎管理工作 184
13.1 概述 184
13.1.1 物流企業基礎管理工作的含義及特征 185
13.1.2 物流企業基礎管理工作的內容 186
13.2 規章制度 186
13.2.1 規章制度的含義和作用 186
13.2.2 規章制度的內容 186
13.3 定額工作 187
13.3.1 定額工作的內容 187
13.3.2 定額工作的管理原則 188
13.4 物流標準化工作 188
13.4.1 物流標準化工作的含義和作用 188
13.4.2 物流標準化工作的內容 189
13.5 物流計量工作 191
13.5.1 計量工作的內容 191
13.5.2 計量工作的任務 191
13.6 物流信息工作 192
13.6.1 物流信息工作的內容 192
13.6.2 物流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 192
13.7 員工培訓 193
13.7.1 員工培訓的目的與意義 193
13.7.2 員工培訓的內容 193
13.7.3 員工培訓的管理 194
13.8 強化物流企業基礎管理工作 196
13.8.1 物流基礎管理工作的關系 196
13.8.2 物流基礎管理工作需注意的問題 197
小結 198
練習題 198
附錄 練習題參考答案 201
參考文獻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