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構成
-
【作 者】李燕
【I S B N 】978-7-5084-6694-1
【責任編輯】陳艷蕊
【適用讀者群】高職高專
【出版時間】2009-08-01
【開 本】16開
【裝幀信息】平裝(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頁 數】216
【千字數】287
【印 張】13.5
【定 價】¥48
【叢 書】全國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素質教育規劃教材
【備注信息】
簡介
本書特色
前言
章節列表
精彩閱讀
下載資源
相關圖書
《平面構成》是全國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素質教育規劃教材之一。本著理論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編寫原則,編者就平面構成的基本理論、構成形式、思維方式和構成方法進行了科學而深入的論述。除此以外,本書使用了大量富有代表性的商業圖片以擴充信息量,其中不乏有經典、前衛、另類的二維作品,方便學生學習和理解,并增加其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針對這些范例作品做詳盡的點評賞析,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打好基礎,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更好地應用于社會實踐。
本書編寫科學、系統、全面,適合全國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院校師生使用,是藝術系學生基礎素質教育的實用教材。
本書隨書附贈光盤,其中包括本書所有的素材和圖片供讀者參考。
《平面構成》是全國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基礎素質教育規劃教材。平面構成是一門應用學科。其構成理論從二維的、三維的、色彩的、視覺的、心理的不同角度為藝術設計提供理論上的研究和支持,從視覺元素自身的結構和組織上尋求各種可能的設計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整個藝術設計的基礎理論,為培養創新意識和全方位的設計思維方式提供了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
本書本著教材的理論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就平面構成的基本理論、構成形式、思維方式和構成方法進行了詳細論述,以期在設計基礎教學中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此書還加強了平面構成理論和平面設計的有機聯系,通過構成的理性思維和構成理論對圖形、構圖關系和設計的實際分析以及構成理論的拓展和延伸,從理性和感性兩個方面強調平面構成理論在設計中的實際運用,強化平面構成對于平面設計的基礎作用。
本書的編者注重學以致用,將設計經驗融入到教學當中。 此書是編者把握新的設計思想與教學理念,吸收當代藝術設計成果,根據自己的教案系統整理而成。在書中,編者使用了大量富有代表性的商業圖片擴充信息量,其中不乏有經典、前衛、另類的二維作品,方便學生學習和理解,并增加其學習興趣。在老師的授課過程中,可以針對這些范例做詳盡的點評賞析,并給學生相應的課題,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打好基礎,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更好地應用于社會實踐。
下面是編者的幾點教學建議,僅供參考:
平面構成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創造力和基礎造型能力,為造型設計構思提供方法和途徑,同時也為該領域內各專業提供技法支持。平面構成的最終目標是設計應用,這是包豪斯時代便已確立的教學原則。早在1919年,創建包豪斯基礎課的著名教師伊頓就提出:基礎課程應解決三大任務:一是解放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才智;二是發展對材料物質性能的理解,培養從業能力;三是使學生掌握創造性構成的原則,從而培養“具有杰出綜合能力的創造性人才”。時隔近一個世紀,包豪斯的這些設計教學思想仍有其現實而合理的意義。近百年來,作為造型設計基礎的構成體系推動了設計的發展,另一方面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的優秀成果也作為成功的范例有效地應用于設計基礎教學之中。在設計前沿的引導與反饋下,構成課程在不斷地完善。今后的平面構成教學與設計會以互動的方式不斷發展,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與實際聯系得更為緊密。無論發展到哪一階段,平面構成作為設計基礎的地位是肯定的。因此,平面構成知識結構的設置必須適應當代藝術設計的發展。
1. 關于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
一直以來各類大學藝術設計相關專業都將平面構成作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開設,一般放在一年級,采取集中教學的形式,大多安排80~120學時。也有的院校安排的更多,達140學時。本書課程如果按各章節內容全部講授,大概需要120~140學時。各個章節課后的練習思考題是必作的。根據各高校授課的安排,可作相應的調整。比如,如果開80課時,可講的內容有:平面構成的概論、基本形與骨格、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重復、近似、漸變、發射、密集、特異、肌理,與平面構成中的形式美法則等,而難度較大的空間、想象等課題可以不必講授或略作講授,“平面構成在設計中的應用”可以作為輔助的內容。作業也可適當減少,難度大的練習思考題可以選作或者不作。如果學時充裕,建議將本書的內容按部就班全部講完,重點、難點放在對空間、想象、對比和平面構成的形式美法則的研究上,使學生在了解平面構成基本形式的同時,能與實踐相結合,綜合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去。由于課時安排的不同,對于課程的設置也可以略作調整。如果能結合具體專業進行課程設置就更為科學了。
對于裝璜藝術設計和廣告設計專業(也有的學校設置為平面設計或視覺傳達專業),還有繪畫專業(如版畫專業、油畫專業等)來說,課時的安排一般比較多。相對地,課程內容的設置也可盡量豐富和全面,可以加大空間構成、圖形想象、錯視構成的內容含量,增加綜合多種構成形式的命題創作,充分地給學生展示成功運用平面構成做設計的范例,并做準確而客觀的評析,有針對性地著重培養學生對多種構成形式的綜合運用能力,掌握平面造型藝術的基本語言,從而使他們對于平面構成這一學科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能熟練運用于今后的設計和創作中。使學生能綜合運用各種構成形式進行藝術創作或者設計構思,是我們平面構成教學的最終目的,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眾所周知,很少有哪一個優秀的作品只單單運用一個構成形式。前面各個章節的練習思考題是為了讓學生對每一個構成形式有所了解,學會運用,但最終的目的是熟練掌握,綜合運用。
而對于陶瓷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來說,平面構成的課時安排相對較少,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有所選擇,可挑選那些與專業結合密切的構成形式,縮減空間構成和圖形想象的內容,適當增加肌理、特異等構成形式的內容。在練習思考題中,也應做適當調整,有所側重。
對于中專藝術類的學生,建議刪減一部分難度較大、較難理解的內容(如空間、想象、錯視等),或者只作蜻蜓點水似地講授,降低作業的難度,使學生對那些內容有一個認識即可,同時也給學生升入大學后的學習留有一定的空間。
2. 關于作業練習和參考題
近年來的平面設計課程教學,無論課程設置還是課時安排,包括課后作業和參考題,都越來越重視與實用性的結合,與不同的專業特性結合。比如攝影專業的平面構成課程,有些章節的內容可從攝影的角度出發,使學生了解平面構成在攝影中的應用。有些作業比如點、線、面的構成可以嘗試讓學生用攝影的語言來表現。這樣既使學生了解了平面構成與攝影的關系,又在作業的過程中熟悉了攝影這一特殊的藝術語言。又如對于電腦美術設計專業,可以在課堂基礎知識的授課之后進行構思,畫草圖。而完稿則可結合其專業特性,鼓勵和組織學生用電腦來制作完成。用手繪制的作品不可替代,因為手繪作品既能鍛煉學生的造型能力,又能使他們在作業的過程中學會熟練使用各種繪制工具。時代在發展,設計市場需要奇思妙想與電腦技術完美結合的設計人才,甚至很多繪畫專業也開始重視電腦制作,增設了很多相關課程。這就需要我們這些長期從事平面構成課程教學的教師把握時代的脈搏,認識和掌握新的知識技能。
當前,藝術設計理論和教學不斷發展,有大量的藝術設計基礎教育叢書出版。本書與市場上同類書籍相比,其特點在于更系統、更成熟,更適合全國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院校使用,是藝術系學生基礎素質教育的實用教材。
《平面構成》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藝術界資深學者的研究論著,采用了業內大師與院校師生的作品。在此,謹向這些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我的MSN是:babala4080@sina.com,請全國各藝術院校的老師與同學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2009年8月
1.1 平面構成的概念 2
1.2 平面構成的起源與發展 2
1.3 平面構成的發展趨勢 7
1.4 平面構成的材料和工具 8
1.4.1 材料 8
1.4.2 工具 8
練習思考 10
第2章 形態的理論基礎 11
2.1 形 12
2.2 形狀 12
2.3 形象 13
2.3.1 形象的類別 13
2.3.2 形象的構成元素 15
2.4 形態 17
2.5 空間 18
2.5.1 “圖”與“地” 18
2.5.2 共用形 19
習作點評 22
練習思考 26
第3章 點線面 27
3.1 點 28
3.1.1 點的概念: 28
3.1.2 點的形狀、性格和作用 28
3.1.3 點的構成方式 30
3.1.4 點的錯視 32
3.2 線 32
3.2.1 線的概念 32
3.2.2 線的形態、性格和作用 33
3.2.3 線的構成方式 35
3.2.4 線的錯視 36
3.3 面 37
3.3.1 面的概念 37
3.3.2 面的形狀、作用和性格 38
3.3.3 面的種類 38
3.3.4 面的構成方式 39
3.3.5 面的錯視 39
3.3.6 面在設計中的應用 39
習作點評 45
練習思考 50
第4章 基本形與骨格 51
4.1 基本形 52
4.1.1 基本形的概念 52
4.1.2 基本形的分類 53
4.1.3 基本形的產生 54
4.1.4 基本形的關系 54
4.1.5 基本形的組合 55
4.2 骨格 57
4.2.1 骨格的概念 57
4.2.2 骨格的分類 58
4.3 有作用性骨格與無作用性骨格的區別 63
練習思考 64
第5章 平面構成的基本形式 65
5.1 重復 66
5.1.1 重復的概念 66
5.1.2 重復基本形 66
5.1.3 重復骨格 67
5.1.4 重復基本形與骨格的關系 67
5.1.5 重復的方法 68
5.1.6 群化 69
5.2 近似 70
5.2.1 近似的概念 70
5.2.2 近似基本形 71
5.2.3 近似骨格 74
5.2.4 基本形與近似骨格的關系 75
5.3 漸變 75
5.3.1 漸變的概念 75
5.3.2 漸變基本形 76
5.3.3 漸變骨格 79
5.3.4 漸變構成中基本形與骨格的關系 81
5.4 發射 82
5.4.1 發射的概念 83
5.4.2 發射骨格的構成因素 84
5.4.3 發射骨格的種類 84
5.4.4 發射骨格與基本形的關系 86
5.5 特異 87
5.5.1 特異的概念 87
5.5.2 特異基本形 88
5.5.3 特異骨格 89
5.6 對比 91
5.6.1 對比的概念 91
5.6.2 對比基本形的協調 92
5.6.3 排列對比 92
5.7 密集 95
5.7.1 密集的概念 95
5.7.2 密集的基本形 95
5.7.3 密集的編排方式 96
5.8 肌理 97
5.8.1 肌理的概念 98
5.8.2 肌理的分類 98
5.8.3 肌理的表現方法 98
5.8.4 肌理的情感特征 101
5.8.5 肌理和材料在設計中的應用 102
習作點評 103
練習思考 111
第6章 錯視、空間與想象 113
6.1 錯視 114
6.1.1 錯視的產生 114
6.1.2 錯視的分類 114
6.2 空間 118
6.2.1 空間的概念 118
6.2.2 空間的形成 118
6.2.3 空間的分類 119
6.3 想象構成 124
6.3.1 想象圖形 125
6.3.2 想象圖形的構成 129
習作點評 134
練習思考 138
第7章 平面構成形式美的法則 139
7.1 變化與統一 140
7.1.1 同質要素的統一 141
7.1.2 類似要素的統一 141
7.1.3 異質要素的統一 141
7.2 對稱與均衡 143
7.2.1 對稱 145
7.2.2 均衡 147
7.3 對比與調和 148
7.3.1 對比 148
7.3.2 調和 150
7.3.3 對比與調和的關系 151
7.4 節奏與韻律 152
7.4.1 節奏 153
7.4.2 韻律 153
7.4.3 節奏與韻律的關系 156
7.5 比例與分割 156
7.5.1 比例 156
7.5.2 分割 160
習作點評 162
練習思考 166
第8章 平面構成在藝術設計中的
應用 167
8.1 平面構成與平面設計 168
8.2 平面構成與展示設計 177
8.3 平面構成與服裝設計 179
8.4 平面構成與環境藝術設計 184
習作點評 186
練習思考 190
附錄 作品賞析 191
后記 202
個人簡介 202
參考文獻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