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換性與技術測量
-
【作 者】主編 石品德 石瑛
【I S B N 】978-7-5170-3316-5
【責任編輯】楊元泓
【適用讀者群】本專通用
【出版時間】2015-11-13
【開 本】16開
【裝幀信息】平裝(光膜)
【版 次】第1版第1次印刷
【頁 數】188
【千字數】296
【印 張】11.75
【定 價】¥22
【叢 書】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
【備注信息】
簡介
本書特色
前言
章節列表
精彩閱讀
下載資源
相關圖書
本書堅持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直觀性與可操作性相統一的基本原則,讓讀者感覺舒心、用后受益,更好地為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服務。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緒論,孔和軸的極限與配合,技術測量基礎,形狀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與檢測,滾動軸承、鍵和花鍵、螺紋的互換性,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的互換性,圓錐結合的互換性與檢測,尺寸鏈。
本書側重于基本概念的講述和標準的應用,內容簡明扼要,理論聯系實際,且各章均配有實踐與思考題,還有解題需要的工程表格,為教學與自學者的使用提供方便。本書符合高職高專的教學特點與實際,突出技能型人才培養特征要求,可作為高職高專工科教學或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用書。
•采用最新的國家標準,運用各校教學改革的成果。
•較詳細地講述了各種測量方法和測量器具,給出大量的技術應用實例,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語言簡練,條理清楚,各章均設置了適量的實踐與思考題,有利于“工學結合型”的學習。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已滲透到零部件制造與檢測、專業化生產組織協作、產品裝配與測試驗收、產品售后服務與使用等全部生產活動中。現代化大生產是在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技術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沒有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技術就沒有現代化大生產,同時現代化大生產又豐富、促進、完善與創新了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技術。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技術課程的教學與教學研究必須適應和跟蹤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與發展,務實服務于現代化大生產是教學與教學研究的出發點與歸宿。
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是聯系設計系列課程和工藝系列課程的紐帶,是架設在技術基礎課、實踐實訓課和專業技術課之間的橋梁,也是現代制造中不可或缺的生產原則和有效技術手段。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已經成為高職高專工科院校機械類和近機械類各專業必修的主干技術課程。它不僅將標準化領域的有關部分內容結合在一起,還融合了機械設計、機械制造、質量控制、生產技術組織與管理等諸多信息內容。其內容主要是標準化和工程計量學技術有關部分的有機結合。
根據高職高專的教育特色和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本課程主要研究如何以公差配合、技術檢測、標準落實來保證實現互換性生產。本教材共分9章,主要圍繞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測量儀器與工具及其使用)兩大方面展開,采用最新的國家標準,運用各校教學改革的成果,結合編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和教學心得,并參考許多同類教材編寫而成。同時較詳細地講述了各種測量方法和測量器具,給出大量的技術應用實例,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力求語言簡練,條理清楚;為配合教學工作,各章均設置了適量的實踐與思考題,有利于“工學結合型”的學習,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與實踐內容的取舍。《互換性與技術測量》教材適用面廣,不僅僅適用于高職高專的教學需要,也適用于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關注互換性與技術測量工作的人士學習與參考。
本書由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石品德和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石瑛擔任主編,清運職業技術學院楊曉偉、郭漢橋擔任副主編。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很多老師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并得到了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萬水分社相關領導和編輯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另外在編寫過程中,還引用了大量的國標和技術文件等資料,文中未能一一標注出處,在此對這些資料的作者或單位表示衷心地感謝。
由于編者水平、時間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錯誤和不足、不當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第1章 緒論 1
1.1 概述 1
1.1.1 互換性的概念 1
1.1.2 互換性在機械制造中的作用 1
1.1.3 互換性的分類 2
1.2 誤差和公差 3
1.2.1 誤差 3
1.2.2 公差 3
1.3 互換性與標準化 4
1.3.1 標準與標準化 4
1.3.2 優先數系與優先數 4
1.3.3 計量工作與發展 5
1.4 本課程的研究對象、任務與要求 6
1.4.1 研究對象 6
1.4.2 任務 6
1.4.3 基本要求 6
實踐與思考 7
第2章 孔和軸的極限與配合 8
2.1 概述 8
2.2 極限與配合的基本術語及定義 8
2.2.1 有關孔和軸的定義 8
2.2.2 有關尺寸的術語及定義 9
2.2.3 有關偏差、尺寸公差、公差帶的
術語及定義 10
2.2.4 有關配合的術語及定義 12
2.3 極限與配合標準的主要內容 16
2.3.1 標準公差及標準公差系列 16
2.3.2 基本偏差及基本偏差系列 18
2.3.3 基準制 24
2.3.4 公差配合在圖樣上的標注 26
2.3.5 一般、常用、優先公差帶與配合 26
2.4 線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29
2.5 尺寸精度設計 29
2.5.1 基準制的選擇 30
2.5.2 公差等級的選擇 31
2.5.3 配合的選擇 34
實踐與思考 39
第3章 技術測量基礎 41
3.1 技術測量的基礎知識 41
3.1.1 技術測量的基本概念 41
3.1.2 測量基準和尺寸傳遞系統 41
3.1.3 計量器具和測量方法 45
3.2 測量誤差及數據處理 47
3.2.1 測量誤差及其產生的原因 47
3.2.2 測量誤差分類與處理 48
3.2.3 測量誤差合成 52
3.3 用普通測量器具檢測 54
實踐與思考 58
第4章 形狀和位置公差 59
4.1 概述 59
4.1.1 形位公差的研究對象 59
4.1.2 形位公差的特征項目及其符號 60
4.1.3 形位公差的標注方法 60
4.1.4 形位公差帶 63
4.2 形狀誤差與形狀公差 64
4.2.1 形狀公差與公差帶 64
4.2.2 輪廓度公差與公差帶 65
4.2.3 形狀誤差及其評定 66
4.3 位置誤差與位置公差 68
4.3.1 定向公差與公差帶 69
4.3.2 定位公差與公差帶 71
4.3.3 跳動公差與公差帶 72
4.3.4 位置誤差及其評定 74
4.4 公差原則 74
4.4.1 有關術語定義 74
4.4.2 獨立原則 76
4.4.3 相關要求 77
4.5 形位公差的選用 84
4.5.1 形位公差項目的選擇 84
4.5.2 形位公差值的選擇 85
4.5.3 公差原則和公差要求的選擇 90
4.5.4 基準的選擇 91
4.5.5 未注形位公差的規定 91
4.5.6 形狀和位置公差選擇舉例 92
4.6 形位誤差的檢測原則 93
4.6.1 與理想要素比較原則 93
4.6.2 測量坐標值原則 94
4.6.3 測量特征參數的原則 95
4.6.4 測量跳動原則 95
4.6.5 控制實效邊界原則 96
實踐與思考 96
第5章 表面粗糙度與檢測 98
5.1 概述 98
5.2 表面粗糙度的評定 99
5.2.1 術語與定義 99
5.2.2 評定表面粗糙度的參數 100
5.3 表面粗糙度的選用與標注 102
5.3.1 表面粗糙度參數的選用 102
5.3.2 表面粗糙度參數數值的選用 102
5.3.3 表面粗糙度的標注 104
5.4 表面粗糙度的檢測 107
實踐與思考 107
第6章 滾動軸承、鍵和花鍵、螺紋的互換性 108
6.1 滾動軸承的公差與配合 108
6.1.1 滾動軸承的組成和形式 108
6.1.2 滾動軸承的精度等級及其應用 108
6.1.3 滾動軸承與軸、外殼孔的
配合特點 109
6.1.4 滾動軸承配合的選擇 110
6.2 鍵和花鍵結合的互換性 116
6.2.1 鍵聯接件的互換性 116
6.2.2 花鍵聯接件的互換性 119
6.3 普通螺紋結合的互換性 122
6.3.1 普通螺紋件的使用要求和
基本牙型 122
6.3.2 螺紋幾何參數對互換性的影響 123
6.3.3 普通螺紋的公差與配合 125
6.3.4 普通螺紋公差與配合選用 126
6.3.5 螺紋標記 127
6.4 螺紋的檢測 127
實踐與思考 130
第7章 漸開線圓柱齒輪傳動的互換性 131
7.1 概述 131
7.1.1 齒輪傳動的使用要求 131
7.1.2 齒輪的加工誤差 132
7.2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的評定指標
及檢測 133
7.2.1 輪齒同側齒面偏差 133
7.2.2 徑向綜合偏差與徑向跳動 139
7.2.3 齒厚偏差及齒側間隙 141
7.3 齒輪坯精度、齒輪軸中心距、軸線
平行度和輪齒接觸斑點 143
7.3.1 齒輪坯精度 144
7.3.2 軸中心距和平行度偏差 145
7.3.3 輪齒接觸斑點 145
7.4 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標準及其應用 146
7.4.1 精度標準 146
7.4.2 各偏差允許值計算公式和標準值 147
7.4.3 齒輪的檢驗組(推薦) 147
7.4.4 應用 148
實踐與思考 154
第8章 圓錐結合的互換性與檢測 155
8.1 概述 155
8.2 圓錐各參數誤差對互換性的影響 158
8.2.1 圓錐直徑偏差對基面距的影響 158
8.2.2 圓錐斜角誤差對基面距的影響 159
8.2.3 圓錐形狀誤差對回錐結合的影響 159
8.3 圓錐公差與配合 159
8.3.1 圓錐公差 159
8.3.2 圓錐配合 164
8.4 錐度的檢測 165
8.4.1 直接測量法 166
8.4.2 間接測量法 166
8.4.3 量規檢測法 166
實踐與思考 167
第9章 尺寸鏈 168
9.1 概述 168
9.1.1 尺寸鏈的含義及其特性 168
9.1.2 尺寸鏈的組成 168
9.1.3 尺寸鏈的分類 169
9.2 尺寸鏈的確立與分析 170
9.2.1 確定封閉環 170
9.2.2 查找組成環 170
9.2.3 畫尺寸鏈線圖 171
9.2.4 分析計算尺寸鏈的任務和方法 171
9.3 用完全互換法解尺寸鏈 172
9.3.1 基本公式 172
9.3.2 校核計算 172
9.3.3 設計計算 174
9.4 用大數互換法解尺寸鏈 176
9.4.1 基本公式 176
9.4.2 校核計算 177
9.4.3 設計計算 178
9.5 用其他方法解裝配尺寸鏈 179
9.5.1 分組互換法 179
9.5.2 修配法 180
9.5.3 調整法 180
實踐與思考 181